各乡(镇)党委、政府,区委和区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根据中央、省、市文明委工作部署,结合普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需要,现制定思茅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风貌,更广泛、更有效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部署,同时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对于打通精神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补齐“精神短板”,助力脱贫攻坚,建设文明乡风,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任务
(一)三级设置。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以全区域为整体,以区、乡(镇)、村(社区)三级为单元,先成立思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可由区委书记或副书记担任中心主任,中心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在乡镇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可由乡(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所长;在行政村(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站长。各实践中心(所、站)要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开展。
(二)盘活资源。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统筹使用,协同运行。打通党校(行政学院)、党员电教中心、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建立理论宣讲平台;打通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小学、青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儿童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建立教育服务平台;打通基层文联组织、乡镇文化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以及歌舞团、戏剧团等建立文化服务平台;打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室、科技信息站、科普中国乡村e站、科普大篷车、科普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立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建好用好区级体育场馆、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推动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建立健身体育服务平台。涉及各平台的机构、人员、资源设施等权属不变,根据文明实践工作需要统一调配使用。
(三)建立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和引导志愿者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可请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长。有条件的乡镇、行政村也可以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队伍的组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涉农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以及学校、党校(行政学院)的在职人员,志愿者所在单位要创造必要条件支持志愿者开展活动;二是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员、律师、“五老”人员、退休文化工作者、先进人物、文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等。
(四)明确职责。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指导乡镇、村(社区)开展工作,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对主要内容、培训教材、人员队伍、活动项目等作出计划并具体实施,做好志愿者的组织引导、登记注册、表彰嘉许、权益保障工作,依托各种平台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按照统一规划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推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活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
三、工作内容
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
(一)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他们领会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核心理念、实践要求,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维护核心、拥戴领袖,更加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农民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更真切地领悟思想,更好地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二)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广泛深入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帮助农村干部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特别是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开展生动活泼的形势政策教育、国防教育和军民共建活动,引导农村群众自觉把个人和小家的幸福,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梦想联系起来,诚实劳动、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三)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广泛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活动,开展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和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和“七五”普法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走进农村群众、融入日常生活。
(四)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经常性组织开展“中国梦歌曲大家唱”、乡村广场舞、地方戏曲会演、群众体育比赛、读书看报、文艺培训等活动,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
(五)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气,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充分发挥“四会一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规民约)作用。切实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广泛普及科学知识。
四、工作方法
坚持正确工作导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农村群众的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把握不同地域发展的差异,创新工作理念和形式手段,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坚持为民服务。聚焦农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他们追求幸福、快乐、满意的具体事情入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二)坚持求真务实。针对农村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农时季节、重要节庆等时间节点,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便民服务、科学普及等组合式活动,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温润心灵、温暖人心。
(三)坚持重在实践。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引导农民实践参与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技能传授相统一,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既学习又实践,既明理又躬行,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让农村群众在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中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
(四)坚持用好网络。积极运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的资源,运用区级政府门户网站,运用“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运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党员远程教育等载体,注重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传播功能,向农村群众推送学习内容,开展学习交流,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相映成辉。
(五)坚持抓好重点。区、乡镇、村(社区)各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深入农村群众,既组织推动又带头实践,增强工作的感召力覆盖面。加强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等困境儿童,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农村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利用春节返乡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感受家乡新变化,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五、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建设工作,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围绕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充分发挥区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的重要作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履行好直接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调动广大农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更好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二)加强领导,加快建设。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带头做,层层压实责任,推动资源整合和工作落实。区文明委、区委宣传部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挂牌、活动制度建立,做好文明实践内容的审核把关,统筹调配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文明实践工作,并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作为试点,建设好“一中心、两所、四站”,“一中心”即:建设“思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地点设区委党校,实践中心主任由区委副书记、区文明委主任李八一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文明委副主任李波担任,成员由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组成。“两所”即:由思茅镇和南屏镇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试点,分别在两镇建立“××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办公地点和人员由乡(镇)自行安排。“四站”即:在思茅镇滇运社区、北郊社区,南屏镇兰花社区和倚象镇大寨村委会建立四个“××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办公地点和人员由社区(村)自行安排。
(三)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加强资源整合,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迅速铺开文明实践活动。区文明办要做好指导、协调、服务,鼓励各实践中心(所、站)大胆探索,在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基层阵地的精细化管理运作等方面探索创新,创造接地气且各有特色的工作运作模式。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综合运用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加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要围绕组织领导、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整合资源平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建立运行机制、政策支持保障等及时总结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取得的成效,宣传各乡(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有效做法和鲜活经验,生动反映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成效,反映农村群众的新生活新风貌。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常态长效开展活动,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发展的新阵地、新平台。
思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须于2018年12月5日前初步建设完成,并开展2—3次活动。建设情况和活动开展情况请于12月5日前报区文明办。
联系人:罗燕、陈娟娟,联系电话(传真):2138443,报送邮箱:smqwmb@126.com。
思茅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11月27日
|